第83节
老文还说,这个地方闹断路鬼除了先前的地势原因意外,还有个巧合的客观原因。他说在车祸地点的西南方的火葬场,现今已经发展到除了单纯的告别和火化遗体外,还架起了礼炮,声音巨大震耳欲聋,恰好这对断路鬼对于那种炮声显得非常反感,他先前收拾的那个女鬼每次出现的时候,正好就是火葬场打炮的时候,虽然无法考证最近几次车祸发生的时候是否也和大炮有关系,文师傅说的这个理由尽管也比较牵强,不过多一种分析也总是件好事。
说话间我们到了车祸发生的地方,文师傅从包里取出一大卷红棉线。用一个我们放风筝的那种滚子缠着,他先是测算范围,然后就贴着路沿和地面上切割的缝隙拉线,避免被过往的车辆给冲断。最后烧了一堆纸,然后在坡璧上的一个颗树上用钉子钉了个小红布包,他告诉我里面是稻草和他画好的符,然后他让我拿住线的一头,自己拿住另一头,让我姨爹到火葬场附近买了几串非法贩卖的鞭炮,然后对我们说,稍微等一会,等晚点车少了,我们再动手,别引起别人怀疑。我问他那现在这些路过的车要是再出问题怎么办,他说你放心,你当我树上挂那玩意是假的吗?说完指了指树上钉好的小红布包。于是我们三人像大便一样蹲在路边,抽烟聊天,聊人生,聊足球,聊女人。
晚上8点过,天已经黑了。我们所站的位置,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从滨江路上来的车辆,却看不到从长江大桥下来的车辆。我姨爹是整个事件最直接的受害者,但也是最帮不上忙的一个,于是文师傅让他到上边高一点的地方站着,看着从大桥上来的车,如果有车来就大喊一声。就这么等着,直到上下车都不多了,且间隔时间比较长,文师傅叫我准备好,然后拧开他的酒壶,咕嘟咕嘟猛灌了一些白酒,等着上头。当他觉得自己的酒意有些到位了,就点燃鞭炮,朝着洼地里和路的另一侧扔去,噼里啪啦一阵响后,他大喊一声,收线!于是我和他都沿着最初铺线的轨迹原路往回收,整个过程持续大约2分钟,最后两股线收起来合拢,双线之间拧了一个小小的死结,我看不到鬼,但是从文师傅的目光看来,我们正把那个断路鬼给拴住了。而且那个线结还无规律的晃动着,显然是有种力量在牵引。文师傅傻了吧唧的笑着说,好了,抓到了。夺过我手里的线头,把那堆线缠成一团,然后放进一个塑料口袋里。文师傅示意我姨爹事情已经完了,剩下的就送这个鬼魂走了。姨爹说,能不能稍微再等一个晚上,希望明天一大早把这只断路鬼送到天子殿,请那位老和尚念经超度一番后,再送走。
我明白我姨爹的意思,我也知道这次的事情,已经改变了他对我的看法,我甚至赢得了他的尊敬。文师傅也答应了,不过他说这只鬼今晚他必须带回去,因为他觉得我可能收拾不了他。我在心里暗骂三字经的时候,他已经钻上了我姨爹的车,坐等我们送他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我第一次在山顶看到江上的彩虹,和尚们住在这么个让人心胸开阔的地方,难怪不恋凡尘啊。在庙里我才得知文师傅跟和尚早已认识,给盗路鬼念完经以后,我们把它带到河边,安静送走。接着把线烧掉,把灰撒进长江。
姨爹说的他要回重庆,于是当我正准备给文师傅道谢告别的时候,文师傅接到一个电话,听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他嬉皮笑脸的样子收了起来,有那么一点凝重。处于礼貌我不便招呼都不打就离开,于是请我姨爹稍等至少等文师傅把电话接完再说。谁知道文师傅挂上电话以后对我说,我帮了你一个忙,你也陪我走一趟吧,我遇到麻烦事了,多个人多个帮手也好。我心想虽然本打算回去,但是既然人家开口了,又刚帮过自己,这肯定就是义不容辞的。于是我对我姨爹说,我还得在这里逗留几天,你先回去吧,不用管我完事我自己坐车回来。于是姨爹点头答应,他跟文师傅道别以后,没了顾虑,就自己开车回了重庆。
送走姨爹,我走到文师傅身边,我说怎么遇到什么麻烦事了,他说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你来都来了,就陪我多呆几天吧,咱们也好久没聚了。我说好,先把事情处理完再说,我又问他,现在我们是去哪里,你家吗?他摇摇头,朝着东北方一指说:
“我们要过河对岸去”。
第八十一章 钥匙
文师傅说罢这句,眼神里再一次流露出那种焦虑。按道理来说,这种表情是不应该出现在这个疯子的脸上的。当我再问他过河去做什么的时候,他告诉我,这一言难尽,我们一边走一边说吧。没有车,我们只能打车走,他带着我在涪陵一个叫做关庙市场的地方附近吃了碗抄手,文师傅说,这一趟可能要把一些必要的东西准备齐全,你最好是检查下自己还缺不缺什么东西,如果需要买就立刻去买。我告诉他,随身的东西大致上能够应付多数情况了,就是坟土还没剩下多少了,但是这城里到哪去找坟呢。他说那就好,你别担心,一会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在乡下,别样不敢说,坟包到是多的是。于是吃完以后,我们沿着下坡走到了河边,打听了一下在什么地方坐渡船,5块钱的船票,我们去了那个名叫“北山坪”的山脚下。
路上,文师傅告诉我,这次带我去见的这个人,实则是他的一个故人的后人。他的这个故人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他告诉我,那个去世的故人姓丁,是我们这一行的,早年在涪陵本地都算得上是最老资格的前辈。解放初期就开始在行内混迹,那期间人们还比较相信,于是替人解决了不少难题。家里也有些积蓄,有人建议他从北山坪农村搬到城里来住,他却怎么都不肯。没人知道是为什么。后来在文革期间被打倒坐牢,几年后出狱人已经消瘦不堪。自己的一身本领都没有传授给他的独子。我问文师傅,这位老前辈既然这么有名那么我应该听说过才是,他说,他太过于低调,甚至好像是被迫害怕了,出狱后都开始有点神出鬼没,不再干什么业务,只是简单地在山里乡亲间,替他们做做法事,谁家修新房子了,他回去看风水,谁家死了人了,他会帮忙去送行,总之一代宗师,就这么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村神棍了。我叹了口气,心想那场文革斗争,竟然可以害得一个不惧鬼神的老宗师低下头,并从此害怕起身边活生生的人了。
渡船靠岸以后,我们开始沿着一条弯弯小路朝着山上走。在走到一个分岔口的时候,文师傅指着左边一条小路对我说,你来过涪陵这么多此,知道那条路是通往哪里的吗?我说不知道,来涪陵都呆在城里,他说,那边走过去,有一个遗迹,叫做点易洞。我问他那地方是干嘛的,他告诉我,在中国古代有个叫做程颐的文学家,曾经因为被贬到涪陵,于是隐居在那儿的山洞里,终日吟诗作对,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参悟《易经》。易经我当然知道,干我们这行的,必修课程之一。但是从来都没有人敢说参透了易经,因为熟知些许,便能够洞晓天机了。《易经》绝对是全世界的宝贝,只不过同样也被划入了伪科学的范畴。于是当文师傅告诉我那个程颐参破易经的时候,我觉得还是有些夸大其词了。他还说,当初他被贬后,就选择了在这里隐居,住山洞,睡石床,心情好的时候喝点小酒看看江景逗逗猴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让自己坐在洞内面壁沉思,皇帝的昏庸和听信佞臣的谗言,使得他空有满腹经纶和报国大志,也不得不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虚度光阴。好在他也算是个心胸豁达的人,而且在当时的文人墨客圈子里,威信也是极高的。后来当大家得知他隐居于此以后,都纷纷慕名来拜访,黄庭坚算得上其中最著名的一个,那时候的当代大书法家和文人。不过那个时候,当文人最大的乐趣却在于寻得知己,于是黄庭坚和程颐成了千杯嫌少的知己,黄庭坚在山上陪着程颐住了很长时间,在山壁上书下了许多见解和对易经的崇拜,后来被刻成了岩刻。
我说既然这地方这么有名,那么咱们先去看看去吧。文师傅说,先不忙去,我们还是先去丁家看看,我估计这次的这个事,和这点易洞都有莫大的关系。我有些吃惊,不知道那家人到底惹到了什么,竟然可以牵扯出这么久远的历史遗迹。于是一路上我不再多话,默默地跟着文师傅上山去。绕到后山以后,再走了大约1个小时,远远看到一个砖墙房子,他说,就是那儿了。附近的房子虽然不算密集,但是大多都是红土房子,于是单从房子的外形上来看,丁家人至少在当地算得上是富裕的一家人。沿途路上看到村民们竖了一个小牌子,上边写着:“野猪出没,小心包谷”。野字大概是不会写,写了个“也”。
我非常惧怕野猪,自从学艺的时候跟师傅在山里遇到过一次以后,就一直害怕。因为实在无法忘怀那种被猪鼻子一顶,然后我就连续好几个后滚翻才停下来的蠢样子,我没有在野外见过豺狼虎豹,所以野猪无疑就暂居了我最惧怕野兽的第一名。于是从看到牌子到走到丁家这一段路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够让我害怕,有鸭子,有牛,还有些戴着草帽从田坎里站起来的人们。快到丁家的时候,文师傅给丁家人打去电话,说我们快到了,让他们把狗给栓牢实。看来他也有惧怕的东西,起码是害怕那条狗。
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个跟文师傅岁数差不多的农妇,介绍过我以后,他们俩嘀嘀咕咕走在我前面的小路上,映着阳光,实在是很像一对到山里踏青的情侣,若是身边牵着个小孩就更好了,不过我很快打消了这个调侃的念头。文师傅虽然平日里乐乐呵呵的,但是在家庭和感情上,一直是非常孤僻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八字跟天地犯冲,五弊三缺,注定要无伴终老。至于这期间他有没有卸下沉重的猎鬼人包袱而去寻花问柳,外人就不得而知,但是从他红光四溢的面色看来,这一切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到了丁家以后,那个妇女并没有先招呼我们进屋,而是对我们说她家男人现在正在床上养伤,让我们动作别太大,必要让他激动,你们先在院子里歇歇,我给你们倒杯水去,喝完再进屋吧。说完就转身到屋后倒水去了。走了很久的山路,我的腿毛们早已经被汗水紧贴而发出抗议,也的确需要好好休息片刻了。在休息的途中,文师傅告诉我,这家人的户主就是在床上养伤的那位,也就是他告诉我的丁前辈的独生子。目前都父母双亡了,他自己又没有丁前辈那套降妖除魔的本事,就只能当个农民。不过这人还算踏实,前几年承包了别家农户的土地,自己开始种植枇杷,几年下来,日子到也过得不错。但是前几天去城里卖枇杷的时候,却被掀了摊子,枇杷烂了一地不说,自己还因为争辩而挨打。连秤杆和腰包都被城管给抢了去,说是要他交了罚款才还给他。于是第二天他拜托自己老婆去城管办公室交罚款,拿到东西以后,急急忙忙的回家照顾在床上养伤的老公,老丁打开腰包一看,发现里面钱和东西都不见了,于是开始着急地呼天抢地。我问文师傅,被偷走的钱有很多吗?他摇摇头,说老丁就是那时候给他打了电话,说了这些情况,然后说其实里面的几百块钱能有什么大不了,关键是里面有一把钥匙,多年来都是随身携带的钥匙。也跟着不见了。我说不过就是一把钥匙嘛,重新配一把不就完了,实在不行换把锁也可以呀。文师傅轻蔑的白了我一眼说,真是幼稚,那把钥匙大有来头。我问他是什么来头,他却不说了,让我待会自己问老丁。
休息得也算是差不多了,我们放下水杯,起身进屋去。老丁早就知道我们来了,进屋后文师傅先跟他介绍了一下我,并且用了“有真本事”来形容我,让我对这个老帅哥好感倍增。老丁请我们坐下,然后他自己起身,有些有气无力的捂住胸口说,这次你们一定要替我把那把钥匙找回来。房间里不知道是哪个地方,过几秒钟就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
此刻的我对于那把钥匙已经感到非常的好奇,而文师傅先前的描述也不完整,也许他自己都没见过那个钥匙。果然他开口问,到底是什么样的钥匙你这么着急,我只是当年你父亲快死的时候跟我提起过,说这钥匙是从他开始要祖传下去,我知道那是你的传家宝,但是我从来还没见过,不过他死的时候叮嘱过我要拿你当兄弟对待,这十几年我也没亏待你什么,不知道你方不方便说一下,到底你父亲当时给你的钥匙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吗?老丁说是这样的,当初父亲留下的,除了丢掉的那把钥匙以外,另外还有两把钥匙和一把锁。他父亲临终之前告诉他,这把锁里面藏了一个前人留下的秘密,他自己是知道这个秘密的,但是由于非常害怕自己的多言又会带来灾祸,于是他什么也不肯说,打算带着这个秘密死去。老丁说,他父亲告诉他,这把锁总共有7把钥匙,其中三把和锁他传给了老丁,剩下的四把钥匙,他已经藏在非常隐秘的地方了。之后就死了,谁也不知道藏在哪里。文师傅问,反正都打不开,你还要那把钥匙来做什么,老丁说,他活了快50年了,还是碌碌无为,虽然大家都没说什么,但是他还是想要过得有意义一点。于是这几年他一边种植枇杷,一边就在寻思是不是该想办法打开那个锁,看看自己父亲到底留下了什么话给自己,因为父亲在临终前,还专门给自己说了,之所以不教他这些玄术,是因为害怕又落得他那样的悲惨下场,明明是在帮助人,却要被人冠以封建迷信然后受到打压,但是他的毕生心得秘密都在锁里,特意叮嘱他,即便只有三把钥匙,但是锁跟钥匙绝对不能带在一起,几样东西都要分开保存,才能避免被人拿了去,解开其中的秘密。
我听到这里,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寻宝啊,这是我多少年的梦想!而且寻到的还是我们这行的宝典,虽然我不知道老丁愿不愿意让我一起来看。不过我和文师傅对于别的都不怎么在行,到是鬼事我们能够知晓不少,到目前听起来,我都还没嗅到鬼的味道呢,于是我问老丁,我们都是对那些灵异的事情比较拿手一点,你说的意思是要我们去帮你找回钥匙,这跟灵异没什么关系啊,找是可以帮你去找,但是我们对除开本行外的事情,也有点没办法的。文师傅听我说的,然后点点头。老丁稍微坐正了一点,然后还是有气无力的说,所以我才找你们来啊,如果单纯是找东西,我完全可以拜托朋友去给点红包什么的把钥匙拿回来,关键是自从这把钥匙丢了以后,我就觉得有个什么鬼在缠着我了,否则我受这么点小伤,不至于在床上连续躺这么些天了。我问他,那你遇到什么怪事情了,他说,你听到那声音了吗?我说是不是那种好像手机放在桌上发出的震动声,我从进屋开始就听到了。他点点头,侧身到床边,打开床边桌子上的抽屉,打开以后,我听到声音更加明显了,只见它拿起一个小铁盒,铁盒上面有一张符,他把符咒撕开,然后打开铁盒,放在桌上,我看到铁盒里装着一把那种有点像古时候的铜锁,长条形的,有一根长长的销子,那铜锁在铁盒里自己就跟手机震动一样,动来动去的。看完以后,老丁重新合上盖子,再把符贴上,说这符咒是他父亲生前留给他的,说是能够驱邪,这么多年都没有用过,从钥匙一丢开始,这个铜锁就跟丢了儿子的妈一样,自己就莫名其妙的动起来。他问我和文师傅,你们看到了,铜锁自己会动,这算不算是怪事?
看到这一切,我显然比文师傅惊讶的多,我见过鬼移动物体,但是物体始终是死物,需要外力才能够移动,但是这个锁却真的像是一个活物,一直在躁动,表达它的不安和不开心,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物体能够自己这样。我转头望向文师傅,希望他给我个说法和解答,他沉默了很久,伸手拿过铁盒,一把撕下符咒,顺便对老丁说了句,这咒是安宅保平安的,治不了这东西。然后打开铁盒,把锁拿出来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它。屋子里光线并不是太好,我坐得离桌子又比较远,于是我没怎么仔细看清楚锁上的细节是什么。那把锁从铁盒里换到了木桌上,跳动也就更加欢快了,声音也变成了低沉的木质声音。我起身去拉开窗帘,房间里顿时亮了起来,我也走到桌前,仔细看那把锁,它动起来的时候实在是晃眼,但是停歇下来的时候,跟个死物没有区别。这把锁的确是以往电视里演的古时候那种横销锁,锁的底部有一个类似符咒的符号,锁孔非常奇怪,是个不规则七棱八角的孔,文师傅问我,把你罗盘借给我用一下,我摸出来给了他,他把锁放到罗盘附近,指针随着锁跳动的规律转动着。文师傅把罗盘还给我,接着拿起锁来,用手捏住仔细查看,在他看到那个符咒的时候,似乎恍然大悟。接着他转头对我和老丁说,这次的确是有鬼了,然后他对老丁说,但是你别担心,不会危害到你的,这个锁上面目前附了个灵,是你父亲当年封在里面的,下面这个咒我起初还没想起来,后来才回忆起,这是“窦窍咒”,准确的说,这个锁上的灵魂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很多个人残缺的一部分。你父亲当年一定丢过咒把那些残破灵魂收集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魂,但是这种是没有办法被带走的,流放到世间还很有可能会危害别人,你父亲是高人啊,他用这个方法收留了那些残破的灵魂。
我从他手里拿过锁,仔细看底下的那个咒文,文师傅还说,我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锁的7把钥匙,分别代表着七窍,所以你老爹才会用窦窍咒,现在正是因为你没能按照你父亲的叮嘱遗失了那个钥匙,这个锁也就是窦母才会开始不安躁动的。老实说,文师傅说的话,我没听太明白,或许是所学不同,他懂的我未必懂,不过我是知道有高人能够把一些无法带走的灵魂禁锢在某个器皿或是法器上,茅山就擅长干这种事。我自己从来不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只能文师傅怎么说,我就怎么相信了。心想或许世上真有这么一个奇特的法术,能够把散碎的灵重新拼凑,让它们重新组成一个整体,然后收留下来,随时间而净化戾气,或者消失不见。而文师傅所谓的七窍,指的是双眼双耳双鼻孔和嘴巴,在易经中提到过,七窍分别是人五脏精气的进出通道,庄子也说过,人皆有七窍,用于食嗅听视,虽说古人诚不欺我,但都成了伪科学,也就没有什么讲大道理的立场了。于是到了后来,七窍就被解释成……
自己百度好了。
文师傅说,现在不管是你要解开锁里的秘密,还是要让这个小鬼安静下来,都只能找回钥匙才行。不过我都不知道你那钥匙长什么模样,对了你不是还有两把吗?拿来给我们看看。老丁于是开始扯着喉咙喊他老婆进屋,然后帮着他分别从床板之间和书桌底下拿出了那两把钥匙,都用紫红色的抓绒小布袋装着,递给文师傅和我一人一把,我们取出来一看,发现那个钥匙头的造型非常奇怪,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字,字是反着的,就跟印章一样。我手里拿的这个字是“水”,文师傅手里那个却是“石”,我猜想难道是个五行钥匙吗?那剩下的应该是还有三把才对啊,怎么会是五把呢。于是我问老丁,丢掉的那把钥匙上,写的是什么字,他说,那把一直是自己随身携带的,上面的字是“出”,听到这里,文师傅大喊一声,“水落石出!”然后屋子里好似刮来一阵凉风,一片寂静。显然他也意识到他这种无脑的脱口而出多么低级,为了挽回颜面,他很努力的装出一副继续认真思考的样子。我拿起那把继续在跳动的锁,把钥匙插进锁孔里,却连续试了好几个方式都进不去,于是我把钥匙旋转换了个方向,根据锁孔上的缺口和手上字的笔形,总算找到一个天衣无缝的入口。我拿过文师傅手里的那把钥匙,也按照同样的方法试了试,发现在旋转的中间,总能够在锁孔上找到那么一个非常贴切的位置。于是我们判断,要打开这把锁,就必须要找齐7把钥匙,并且按照不同的方向插进去,甚至是一个固定的顺序,于是我们需要找回那把钥匙,更要找到当年丁前辈藏好的另外四把。
文师傅问老丁,你知道抄你摊子抢你包包的那个执法队的人姓什么吗?他说不知道,只知道是当天带班的队长。文师傅说,是队长就好办,那就不难找,我们这就下山过河去,去试试能不能讨回那把钥匙。大不了,就是给个红包嘛,这年头少了这玩意干什么都干不好,哈哈哈哈,他豪爽的笑着,我也跟着苦笑。我没少在报纸和网站上看到城管掀摊子的新闻,他们的理由永远都是你们摆摊影响市容市貌,却从来没有想过人家摆摊只不过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而我也最痛恨那种嘴巴上说这要严厉打击小商小贩,自己脱下制服又在夜市里疯狂购物的混蛋们,作为执法者和老百姓的冲突矛盾,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的和谐相溶。所以跟着文师傅去讨要钥匙的这一路上,我的心情都很是倔强。因为我看不惯那种嘴上说我们是秉公执法为国为民,手上却把我们递过去的1000块钱好像还很勉强的收进自己的口袋,也许对他来说1000块钱买一把钥匙算是赚了,但是对我们这类人来讲,少了那把钥匙,或许就少了一个替行业正名的机会。不过文师傅算得上是我所遇前辈里最贱的一位,因为他在给前的时候,在其中一张钱上画了个小小的绳头小咒,而我也是绝对不会告诉你们那个咒是要让他吃苦头的那种。
拿了钥匙已经快下午6点多了,文师傅说他也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船过去,于是就给老丁打了电话说钥匙已经拿到了,明天一早再坐船过去。当晚文师傅就在他的那间不到30平米的小房子里收留了我,我们俩又是这么一边喝酒一边讨论这件事,还是没有头绪,最后也就沉沉睡去。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搭最早一班渡船去了北山坪,到了老丁家里,我和老丁开始迫不及待的想要找寻到一些线索,我们把几把钥匙上的字加上剩余四把,一共七个字,反复组合着任何一句有可能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句子,磨蹭到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这7个字,极有可能会是:
“石鱼出水兆丰年”。
这句话我知道,而且这句话跟涪陵是有莫大的关系的。我们过江的时候,由于三峡大坝蓄水,我们竟然完全忽略了这长江上、涪陵的一个举世瑰宝:白鹤梁。石鱼出水兆丰年这句话就是出自白鹤梁上,那是世界显存最为古老的水文奇观,相传是一个叫做尔朱的道士,在江中石梁上修道成仙,而驾鹤西去。而且据称是古时候这石梁上常常有栖息的白鹤,于是称之为白鹤梁。当然,那是神话,事实上从唐朝开始,各朝代的文人墨客都把这里当成是记载长江中上游水文的一个宝地。于是各朝的才子们纷纷都来到这里,在石梁上刻下自己的题字。石梁上还有用现成的石头雕刻的几条大鱼,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白鹤是要吃鱼的,最为奇特的是,在石梁的其中一侧,有一对看上去像是要亲吻的对嘴鱼,相传每年枯水期的时候,石梁露出水面,水位若是在鱼眼以上,来年定然有水灾,若是在鱼眼以下,则势必要干旱,但是如果是刚刚好在鱼眼的位置,则表示下一年一定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千百年来,白鹤梁的报讯从来没有一次失误过。当真一次都没有,直到后来某工程蓄水移民,长江上的宝贝全都淹没了,就连长江三峡这个原本是中国人骄傲的旅游胜地,也未能幸免,而今,大坝的功效我实在没感觉到,反倒是觉得水势一年比一年来得生猛了。于是自从白鹤梁淹没水底,从此再也不会露出的时候,“石鱼出水兆丰年,百鹤绕梁留胜迹”这句伴随了石梁千百年的名句,也就从永无天日。所幸的是,政府还是知道这东西毁了,就是毁了被他们承认的文明。于是开始大兴土木,修建了水下博物馆。不过在我当时去的时候,还没那玩意呢。
文师傅和我都觉得,既然钥匙的指向假设真是那句话,那么一定会跟白鹤梁题刻有关系,而根据文师傅对丁前辈的了解,他也觉得这挺像是他干的事的,不甘心自己的手艺失传,又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涉足,矛盾心情下他想了这么一个怪招,先是用小鬼守住锁和钥匙,然后分别藏起来,给老丁的三把钥匙就是给他的第一个线索,如果他凭借这线索能够最终解开自己留下的秘密,那么说明真是有缘人,那么学一学也就无所谓了。文师傅和我都觉得下一个线索或许是在白鹤梁的题刻上,但是无可奈何的是白鹤梁现在在水下面呢,该怎么才能找得到,而且大坝蓄水,要再见它只能等到水下博物馆开放,那可就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沉默许久,文师傅忽然拍了一下大腿说,我知道该去哪里找了!我说哪里,他说:易家坝!我问他,那里不是个休闲广场吗,现代建筑,你能找到什么东西,他对我说你不是涪陵人我不怪你,那个广场有一个巨大的浮雕群,上面就是刻的白鹤梁题刻呢!
于是我恍然,似乎印象里真有那么一个浮雕群,于是我们趁着天色还早,就辞别老丁,有一次跋涉回了市区,不过这一次不再忐忑,因为我觉得秘密就要出来了,而它的线索就在我们要去的地方等着我!
第八十二章 丁氏
连续几天的江两岸奔波,说实话还是非常累的。其实我跟文师傅帮着老丁找回了钥匙,剩下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不插手,就让老丁自己看看自己的缘分够不够,能否解开自己老父亲留给他的秘密。不过他再三嘱咐我们说一定要帮助他找到答案,而且我和文师傅也实在是对锁里的秘密有浓厚的兴趣。当我们把“出”字钥匙拿回去以后,那把锁就停止了跳动,一切都变得和没有遗失之前一样。我对路并不是很熟悉,于是跟着文师傅到了涪陵易家坝广场后,我看到了那一排浮雕群。整整一个下午,我和文师傅顶着太阳在那里读碑刻很长时间,最后发现这个浮雕群虽然还原了部分白鹤梁题刻的真实文字,但是终究是以艺术展现的形式为主,并没能够给我们提供到一个有效的信息。线索再一次中断,无奈之下我问文师傅,现在该怎么办,这里的信息太有限,根本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文师傅想了想说,我知道还有个地方能够看得相对更加完整,但是现在很晚了,今晚再休息一晚,明天我们去涪陵博物馆看看。我听说哪里有拓印的碑刻。于是当晚,我们再一次无功而返,第二天,博物馆是10点钟开门,进去以后我对那些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丝毫没有兴趣,我们直奔白鹤梁题刻的拓印,又开始一个字一句话的寻找。
话说这个博物馆的位置其实并不是很当道,还相对算是比较偏僻,我也不知道当初规划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来修建博物馆。我问过文师傅,他说是因为当初规划的时候就打算连同顶上的宝枳城公园和烈士墓一起修建,涪陵发生过什么有关“烈士”的故事我是并不清楚,不过宝枳城我大概能够猜到是因为什么。因为涪陵和重庆一样,在巴国时期曾是巴国的首都,而涪陵当时就叫做“枳”,修这样一个公园,虽然我没有去玩过,但是我想大概是为了纪念这么一段历史吧。于是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我和文师傅都在不断的把在博物馆看到的,觉得有价值的信息抄写下来,晚上就在住处分析和排列组合,这项工作非常耗时耗力,到了最后,我跟文师傅也只整理了其中几个看上去好像有点关联的东西。根据博物馆的记载的位置显示,在石梁以北,面朝北山坪的那一侧,刻上了这么一段话:
“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宗师推北宋。涪江流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换西川。”
然后在这段诗的下面有一把小剑,剑把上有个小太极。剑是斜着的,剑头朝下,如果按照当初的方位来计算,这把剑应当是指向北山坪的。而这首诗的含义我们经过查询,发现其中“洛水”指的是现在的河南洛阳,涪江就是涪陵这一段的长江。从其歌颂的内容来看,无疑正是在歌颂程颐,因为程颐正是洛阳人。再加上程颐在点易洞参悟易经,石刻上的剑又指向点易洞的方向,丁前辈祖辈又都是住在北山坪的点易洞后面,虽然略显牵强,但是彼此都还是有一定关联的。于是我跟文师傅分析好久,觉得这大概是几天下来我们所掌握的最有价值的一条信息了。我们也说好,若是这条路再走不通,那么我们就要把实情告诉老丁,说我们无能为力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出门坐船过河,给老丁打了电话,告诉他我们先去一趟点易洞,去哪里看看能不能找到别的线索出来。来过涪陵很多次,这几天来回奔波老丁家和市区,点易洞一直都在被我路过,我却始终没能去一睹真容。于是当我到了那里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山壁上的石刻众多,其中甚至还有陆游的亲笔。地方虽然不大,但却尽是饱学之士留下的墨宝。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洞,洞门顶上写着“点易洞”三个大字,想来当年程颐是在这个洞里参悟易经的。不过在洞门的两侧,我惊喜的发现,那首在题刻上写下的“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宗师推北宋。涪江流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换西川。”如同对联一样一左一右刻在两边,进门处的地面上,也刻了把和题刻上的小剑一模一样的剑。剑尖所指向的方向,正是被淹没的白鹤梁。于是我和文师傅暗暗庆幸,这次也许是运气好,找对了地方了。我趴下身来,仔细看着第上那把小剑。顺着剑尖所指的方向,一块砖一块砖的找过去,在距离刻有小剑的拿块砖之外约七八块的地方,地上的砖面上,又刻了一段小诗:
“正公点易寅啸论寒暑,清水化墨辰吟笑春秋。”
这首诗我大概能够懂得,正公就是指的程颐,而这段肯定不是他自己刻上的。因为正公二字是在他死后才有的封号,而且我们看那排字的刻痕并不久远,边缘还比较锐利,这就说,这段文字是近代才刻上的,如若这一切跟丁家老前辈有关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这首诗就是丁老前辈自己刻上的。诗的意境略微有些狂妄,有些不羁,是那种空有本领却无处使力的无奈和自嘲。文师傅看到“清水化墨”四个字的时候,他说,我知道这指的是什么了。我抬头望着他,他说,指的是洗墨池。
我问他洗墨池是什么东西,文师傅告诉我,离这个洞不远处的一个山壁暗角处,有个好像水槽一样的坑,坑里的内壁全是黑色的,但是水却是清亮的,相传是程颐当时在这里面洗笔,用墨汁染成的,于是叫做洗墨池。说话间他带着我走到了惜墨池边,当我正在惊叹这个池子的神奇之处的时候,文师傅已经开始拿着罗盘在池子边比划起来了。我问他在找什么,他说,你没看到那首诗里的,寅啸和辰吟吗?寅指的是虎,辰指的是龙,拿到盘位上加以计算,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两个位,就好像是数学上说的横纵坐标一样,找到这个点以后,再看看里边有没有东西。经过一番折腾,最终把那个点认为是在洗墨池的右边下角处,我伏身去看,果然有一个小缝隙,我走到附近树边,折了一小段细细的树枝,然后伸到那个缝隙里去掏,掏出来一个大概只有拇指大小的,薄薄的小石片。上面刻着“寻得有缘,玄机尽在鹰岩正北,卯碑下。”字迹清晰,时间不会很长,一定就是丁老前辈刻下放在这里的。为了寻找到剩余的4把钥匙,我和文师傅已经辗转了很多个地方,所幸的是这次没有找错,按照石片上所说,似乎那四把钥匙就埋在一个叫做“鹰岩”的地方,那儿的正北方有一块碑,就埋在碑下。
我又糊涂了,求助的目光再一次闪烁向了文师傅。文师傅想了想说,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这里的鹰岩应该指的是“老鹰岩”。我问他那是什么,他说是目前我们所在的这座“北山坪”山巅的一块伸出的巨大岩石,因为从江面上看去,伸出的部分很像是一个老鹰的头,山体就是老鹰的身子,千年万年的伏在长江之上,像一只雄鹰,世代镇守着这片土地。文师傅还告诉我,很多涪陵人在休闲之余,都喜欢到老鹰岩去登高望江,不过真正靠近悬崖的那一段却没什么人敢去。而那一段的方位就正好是朝北。我心想若是真的这一切的局都是丁老前辈在去世之前特意留给儿子的话,他一定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一个上了岁数的老师傅,到悬崖绝壁上去挖坑埋钥匙定然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他把条条线索设计得如此隐秘,也算作是保护了他自己的秘密,同时也是在考验自己的儿子,是不是真的和自己的本领算得上是有缘人。
我问文师傅,老鹰岩离这里远不远,他说,从背后的道观绕过去有一条路,一直走大概半个多小时就能上到岩上。于是我们收起寻到的东西,开始了又一次的跋涉。到了老鹰岩的时候已经接近下午2点多了,我们却还没有吃午饭。附近都是荒山野岭,即便是找到人家,人家也未必肯赏一口饭吃,于是我们就决定先把东西给尽快找出来,然后会老丁家里要他弄点吃的,我从第一次去老丁家开始,就对他家门口挂着的老腊肉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老鹰岩上,有一个小栏杆,上面写着请勿翻越,于是我们翻越了。继而走了十来步,就找到了小石片上说的那个小碑。与其说是碑,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界碑的指示碑而已。上面用朱红的字刻着“丁卯”二字,丁卯大概是1987年,有了这个卯字,我们就觉得已经是找对了地方了,于是眼看四下无人,我们动手开始挖了起来,没有工具,就只能徒手或是用一些长条石块之类的东西,在碑的北侧下挖大约两寸的位置,挖出一个小铁盒。铁盒的大小大约有拳头大小,表面锈蚀严重,原本的那些图案已经看不清到底是什么了,我们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打开铁盒,发现里面有四个抓绒小口袋,每一个袋子里,都装着一把老丁手里的那种钥匙。每个钥匙头上的字则分别是“鱼”“丰”“兆”“年”,加上之前那三把钥匙,连起来果然是“石鱼出水兆丰年”。
我们非常高兴,现在钥匙和锁都有了,我们只需要把钥匙带回给老丁,然后让他自己决定怎么处理便是了。于是我们原路返回,在道观处选择了另外一条小路去了老丁家,进屋后老丁看到我们带着剩余的自己父亲埋下的钥匙回来,非常激动,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激动,他却一时难以定夺,自己究竟该不该打开那把锁。看他久久无法决定,我就告诉他,虽然这些东西不是你亲自找到的,可以说与你是无缘的,但是既然由于钥匙被抢而联络了我们,继而把这一系列的线索都找了出来,这说明这东西是跟你有分不开的关系的。而且那是你父亲特意留给你的,我觉得你应该认真对待。他思考了片刻,然后点点头,最后告诉我们,他决定要打开锁,看看自己父亲到底留给了自己怎样的东西。
于是按照我们的指示,老丁先是把7把钥匙按照“石鱼出水兆丰年”的顺序排开,先拿起“石”字钥匙,像我之前的方法一样,在锁孔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然后扭开,接着取出那把钥匙,换了“鱼”,如此重复,当“年”字钥匙进去的时候,我们大家都非常紧张,因为不知道到底打开锁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情况。文师傅此刻也用绳子围住了锁,因为他没有忘记所里面还有个被拼凑灵魂的小鬼,终于拧开了,当锁销弹开以后,发现它是个中空的圆柱体,里面卷着一张细细的小纸。文师傅替老丁把那张纸给倒了出来,然后锁上了锁以后,才把红绳撤去。他把那张纸交给老丁,老丁又开始有些犹豫,也许是真相就要在眼前了,他紧张吧。他展开那张纸,上面却还是写着一首诗:
“某某某某某,河山自在胸。大贤留归物,藏书文峰中。”
这里的某某某,指的都是方位。
新的难题又来了,丁老前辈也算是够会折腾人的,当老丁看到这首诗以后,他说他还记得在父亲生前有一次离家大概2天,回来之后他问他父亲去了哪里,他说去文峰塔了,会不会是那个文峰?文师傅突然说,对了,我想起来了,文峰塔就是我们常常喊的那个“白塔”,在长江乌江交汇处的那右侧山顶上!我问他是不是我们每次下山坐船的时候看到的远远山上那个要倒要倒的塔?他说是的,而且这次丁老前辈把方位都标注了出来,不管文峰塔里有没有最终答案,但是至少那里是最后一个要去的地方了。老丁的伤势实际上也好的差不多了,他决定第二天跟着我们一起去文峰塔。所以当晚我没有丝毫客气的消灭了他的那块老腊肉。
去文峰塔的路,非常不好走,路上文师傅告诉我,那座塔是修建于清代,原本好好一座古建筑,却不知道是为什么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保护,以至于现在都变成了危房了。我说会不会是因为地方太偏僻没有多少人去那里,所以没有了人为的破坏,于是相对也算是一种保护了。文师傅没有说话。到了塔下,杂草丛生,那座塔看上去快要倒掉的样子,我真担心我们上去以后就会随着它一起跟这个世界说拜拜。
塔下的青石板上,到处都是一粒一粒像巧克力豆一样的东西,我看这周围并没有什么树木,那这些豆豆是从哪里来的,于是我弯腰捡起几颗,拿在手里,捏上去还水润润的,软乎乎的,像小时候玩过的橡皮泥。文师傅看我一直把那些小豆豆捏在手里,突然不怀好意的一笑,问我,好玩吗?我点头说是,他又说,喜欢玩吗?我点头说是。然后他在我最兴奋的时候,告诉了我一个我无法接受的事实,他说,那是兔子和羊的屎。
晴天霹雳后,我强忍住泪水在附近的草上擦了手上的屎,还有些在指甲缝里,无法铲除。那儿是山顶,附近没有水源,于是我催促着他们快点找东西,我要下山洗手去。文师傅按照之前丁老前辈诗里面留下的几个方位,跟着我们一起爬到文峰塔的某层,接着在其方位指使的某一块六边形的青石地砖处停下了脚步。那块砖明显是被人翘起来过,因为接缝处的灰尘比其他的接缝处少了很多。我们伸手抠起拿块砖,砖底下压着一个黄色丝绸包起来的包包,我们把它取出来交给老丁,然后还在砖的背面,看到丁老前辈刻下的一段话。
那段话挺长,大概的意思就是早年间他无意当中在点易洞附近找到一个神龛,神侃的佛像底座下,发现了一张古老的生羊皮,羊皮上写的内容全是程颐当年悟经的心得和一些对后世的见解,但是在落款的地方,写下羊皮书的作者,竟然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老先生,因为朱熹也曾经到过北山坪,他和程颐一个死了另一个还没出生,但是朱熹十分钦佩程颐,也就来寻他的迹,后来在自己的参悟途中,融合了大量程颐对易经的见解,两人就成了著名的“程朱理学”。那份羊皮书上记载着程颐当初预言千年后的事情,这也是易经之所以神秘的地方,推算,有根据有逻辑,却永远无法证明。丁老前辈早年被人迫害,于是不敢再过于高调,就把根据程颐朱熹的易学知识自己加以研习,写了一本《丁氏易理》,一并埋藏于此。老丁打开那个黄丝绸包,一本蓝皮的线状手写书,上面写这《丁氏易理》,还有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羊皮书。我和文师傅接过羊皮书仔细查看,我倒是看得有些恍恍惚惚的,但是文师傅却非常惊讶,惊讶到他激动的有些颤抖。他告诉我们说程颐当年参悟的时候,走了些偏路,在他写的东西里,他曾预言千年后的涪州,将会“巨鱼翻江河,硕鼠破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