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常温(98.6oF)一尸体直肠温度)/l.5=近似死后经过时间
  面部及四肢发凉、尸斑、尸僵开始出现,其死后经过时间为1~2小时。
  尸斑呈片状分布,尸僵大部分出现,其死亡时间经过3~4小时。
  尸斑融合成大片,尸僵全身出现,角膜微浊,嘴唇开始皱缩,用缩瞳剂、散瞳剂滴眼,瞳孔仍有反应,其死后经过时间为5~6小时。
关于此书(必看)
  关于人物:
  一、有读者提出,为什么只有萧晓白同学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偶尔带两个小弟加苦力跑腿?难道一个刑警支队都没有人了么?我的回答很简单:本人现在还不能做到多主角刻画,假如那样写,会引起写作的混乱。所以,关于这点,大家强烈的鄙视我吧。我认了。
  二、关于领导之类为什么没有下达命令,严命多少多少天之内破案。我不喜欢中国的这种方式,比如说争取多少天之内完成任务,假如能完成还好,不能完成呢?大家是不是要努力找到地方给完成了?刑事案是牵扯到人命的,我宁愿他不破案,也不愿有冤案。这是我的想法。不怎么符合中国国情,所以,我在本书中,领导之类的,几乎没有涉及,假如涉及了,那么就不是探案小说了,而是官场小说。
  领导的命令就是圣旨,这是中国很扯淡的一个行为,前一段时间,地铁出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吧,我不评论,大家自己想一想。
  我这个设定,是理想化的状态,假如真正牵扯到什么领导之类的,那么办案的搜查证,什么拘捕证,不可能在夜间进行的。
  这一点,我这么认为的,这一点大家鄙视我吧,我无所谓,我希望的中国,是这样的。
  ……
  关于故事情节:
  一、案情。我写的这些案情,基本上很多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但是并不是完全与现实一致,我提高了犯罪分子的智商。假如一抓一个准,那么,小说也就没什么好看的了。这一点是没有办法,请大家多多谅解。
  我在写作时,努力的将人性的丑恶和美好,都展现给大家了,农村人的愚昧也有,淳朴和大智若愚的智慧也有;城市人的空虚与欲望有,平淡幸福也有。这是我才真正想表达的,不同的生活姿态,同样的爱和感动。
  说句实话,二十二章,我码的时候,真的眼中有泪。徐金亭是一个农村人的缩影,他爱面子,但是却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儿子进入城市,是他的骄傲;在儿子被当成杀人犯之后,他觉得自己脸上无光,说他不是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所以,在深夜才偷偷跑到坟前哭泣。
  这是我在农村,所见过的真实经历。
  二、刑警支队的生活。有人说我描写刑警支队的生活太多了,有些拖沓的感觉。其实我是想努力用一种生活描述的方式,来讲述一个责任感强的刑警的写照。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只是身边的平常人,只不过身穿了警服,就要努力为百姓而服务。(当然,我所写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警察)
  也许有人不明白为什么有时我会加上时间在里面。我想告诉大家,那是我所故意设定的。刑警办案,很多时候深夜乃至通宵,这也是我佩服他们的地方。
  ……
  关于此书的定类:
  一、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我也看推理小说,但是我并不喜欢推理小说所描述的方式。我承认福尔摩斯这样的经典人物。但是,现实中的案情,不是那么简单的靠思维就可以破案的。
  给大家讲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初中老师讲述的真实故事。
  当年这位老师教一个班级,班上有一个学生很调皮,他就把一个成绩好的女孩子调过去跟他同桌,希望可以影响他。有一次上课,那个桌子忽然闹了起来,那个女孩子的手,被割破了,流了很多血。老师当时很生气,就骂了那个男孩一顿,还叫了家长。这期间,男孩子一直说是拿作业本时不小心划到了女孩子的胳膊,女孩子也这么承认,老师却认为是女孩子怕他报复。
  很多年以后,这名老师在自己家里看书的时候,一不小心,也被书页割破了手指。其实从一个特定角度,纸张也是可以像刀子一样割破人的皮肤的。那个老师,直到几十年后,才知道自己错怪了那个男孩子。
  我给大家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想当然的事情,是不一定正确的。
  所以,在本书中,推理并不多,而很多时候,是通过证据找线索。人命大于天,不是耍小聪明的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萧晓白傻傻的,被凶手耍来耍去。那是因为,我笔下的萧晓白,他不是一个超人,也不是一个高智慧的天才,他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警察,仅此而已。
  而且,我所描述的案情,全部都是以无罪推论的方式而来的。
  中国的推论方式,一般都是有罪推论,他要你解释你为什么清白,而不是说你是清白的,为什么会有罪。
  这也是中国执法效率一直很低,而冤案又很多的原因。
  这些,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
  二、此书的定义。本人懂得一点法医常识(仅仅一点点),又懂得一点点心理学知识(也紧紧一点点),又恰好知道一些案子,所以才有了此书。
  所以,我给此书的定义是:描述一个有责任感的普通刑警的故事,一种刑警世界的生活。
  请大家多多支持。
  再见萧郎
  08年12月24日上午
关于同性恋(回应某书友的意见)
  首先声明,本人并不歧视同性恋,这只是一个性取向的问题。假如学过心理学的人,连同性恋都不能接受,那么,还谈什么研究人的心理。
  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同性恋这个话题。
  这个话题,我在大学时上心理学科目的时候,就曾经跟班上的同学讨论过,假如这里读者中有班上一起上课的同学,你一定会记得我当初的话。
  同性恋问题,自古就有之。中国古代的断袖之癖,龙阳之好,都是对同性恋的描述。而西方的记载中,也有很多对同性恋的描述。
  在我看来,同性恋大类上,分两种:真性同性恋和假性同性恋。
  一、真性同性恋,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也就是说,从他(她)生下来那一天起,就注定他(她)只会爱上同性,而不会爱上异性。正如某部反应同性恋电影的导演所说:上帝把我的灵魂,装入了错误的身体。
  这种同性恋,是无法通过心理引导之类的方法来进行改变的。比如说,一名男同性恋者,他看到女性时,很可能根本就没有欲望,无法勃起,而看到男性,他才会真的渴望。这就是真性同性恋。
  在大学时,我看过《喜宴》、《蓝宇》《断背山》(断背山其实有些环境同性恋的感觉),我觉得,同性之爱,并不是普通人所想的那么邪恶,只不过他们不为世俗所接受。
  就如张国荣为什么会郁郁寡欢一样,爱不为别人认可,这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
  真性同性恋,他(她)们一生的所爱,都会是异性,哪怕是结婚生子,他(她)们心中真正的所爱,并不是自己的配偶,而是某一个同性。
  二、假同性恋的分类就较多了。有环境同性恋、心理创伤同性恋,诱导形成型同性恋等等。
  1、环境同性恋很简单的说,就是环境的寂寞和压抑造成的。在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环境,比如说挖金矿的人,军队、监狱、以前的某些女子学校、还有就是日本的艺妓。这种同性恋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环境而造就,他们因为寂寞无法排解,或者是渴望与人交流,从而产生的这种恋情,但是实际上,他(她)们并不是同性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等待这个环境消失,他(她)们很可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异性恋人,回归到异性恋的范围。
《替死者说话》